9月25日那天,特朗普在他的“真实社交”平台上连续发了三条帖子,简直像扔出了一颗又一颗贸易大小的炸弹似的。
消息一出来,就说从10月1号起啊,各种进口商品都要涨价,关税又要猛涨一轮,真是让人一听就皱眉头。
这些举措呢,主要是对进口的重型卡车加了25%的关税,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还有相关建材都要多交50%的关税,进口家具则是加了30%的关税。而对那些专利药品和品牌药,关税一下子就提高了100%。
特朗普这次搞关税战,最扎心的地方就在于“不分亲疏,全部一锅端”,不管你是一路跑前跑后的伙伴,还是嘴对嘴的对手,都一视同仁地被他一并扫了。
不仅是中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这些国家,这次都成了他的“目标对象”。
在重型卡车行业里,25%的关税直接冲击墨西哥、中国以及欧盟的进口货源。
得提一下的是,2024年美国重卡的进口量已经占到总销量的38%,这关税的落实,势必会重新调整美国运输行业的成本格局。
在建材和家具这块,关税高得可以说是重灾区,受影响可是挺大的。
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还有哪些相配套的建材,关税都涨到了50%,这算是挺吓人的了。至于进口的家具嘛,关税也蹭蹭涨到了30%。
让人震惊的是,对于专利药和知名品牌的药品,关税竟然直接涨到100%。
这个决定可是对于爱尔兰、德国、瑞士还有印度这些药品出口大国的影响可不小啊,估计会打乱整个全球药品供应链的节奏。
特朗普在发帖里留了个例外:那些在美国建厂、已开始动工的公司还能免受影响。这实际上是想逼着产业链往美国回流,算盘打得挺响,结果却没想到算盘打偏了。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这次加税完全就是特朗普“美国优先”,孤立主义策略的延续——在他看来,关税是解决所有贸易难题的“灵丹妙药”,似乎只要用高额关税封堵外来商品,就能给美国本土产业营造个“无菌环境”,最终实现“制造业回归”的梦想。
特朗普觉得,只要把关税搞得够高,外国企业非得退出美国市场不可,要么就只能跑到美国自己建厂去。
这种思维完全忽视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
美国国内的药企确实得仰赖中国的原料供应,还有欧盟的研发技术才能保持竞争力;家具厂依靠印度的木材加工,也少不了中国的五金配件,卡车厂更是离不开墨西哥的组装产能。可是,硬要用关税来切断供应链,结果嘛,实在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影响可不小。
实际上,特朗普之前对全世界搞的关税措施,已经开始对美国本土造成反作用了。
更不得了的是,这样的孤立策略正让美国逐渐被国际社会排斥,促使全球治理的中心化趋势逐步减弱。
要是从咱们中国的角度来看,特朗普那样做的话,咱们肯定会采取反击措施的。
就刚刚跟美国谈妥关税这事儿来说,欧盟那边都还在觉得刚刚好,结果特朗普又玩出了新花样,欧盟国家对美国的不满意程度啊,估计会火山喷发似的,可能会变得更高了。
像印度这些国家呀,在特朗普一加关税之后,跟美国后续谈判的局势明显也变得更加难捉摸,感觉美国这边的不确定性啊,估摸着会让他们心里更没底。
毕竟特朗普这个操作意味着,就算跟美国签了贸易协定,也不一定靠谱,因为他后头很可能还会用这种办法不断涨关税,搞得事情没底儿啦。
换句话说,它对美国让步,基本上也没有啥用处。
这就是说,大家是不是得考虑对美国采取更猛的态度,或者用一些手段对美国经济搞点压力,兴许能把美国老百姓给逼得倒逼特朗普政府改政策。
这些事儿,是有很大几率会出现的。
很明显嘛,其他国家的经济体肯定会赶紧往远离由美国牵头的贸易体系方向发展。
总结一下,特朗普一心想着靠关税把美国“再度辉煌”,不过他搞错了方向,这其实是“南辕北辙”。结果呢,只会让美国逐渐走向孤立的边缘——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忙着寻找新伙伴,而美国本土的产业因为供应链断裂,乱成一锅粥,“美国优先”这套说法,到最后变成了“美国孤立”的笑话罢了。
讲真,特朗普这加税的做法其实就是“逆全球化”的绝路一搏,这就像是“盲人骑瞎马”一样荒唐。在如今这个全球经济早就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环境里,哪个国家还能指望靠切断对外关系来搞产业兴旺?这不就是自找麻烦嘛。
就算美国再强横,也躲不开这个道理,唉,说到底还是没跑掉。
中国的原料、技术以及产能呢,可以说是全球供应链里的“压舱石”,而欧盟的技术就是那台“发动机”,印度的产能则像个“助推器”似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必需品,实实在在的刚需。
特朗普坚持用关税拆散这套体系,结果美国的消费者反而得多掏冤枉钱,企业一旦失去了稳定的供应链,就像没了阿克一样,心里没底。
更糟糕的是,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会逐渐减弱,整个国际格局的“去中心化”步伐只会加快。特朗普带头打起的“关税战”,根本不可能成为美国的“救命稻草”,反倒有可能让美国陷入经济衰退,变得更孤立。
你得明白,在这个互联互通的年代,要是你试图把别人关在门外,结果自己也难逃被堵在门外的命运。特朗普这一招,显得就特别想“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典型例子。
股票配资资讯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