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教师工作体面又稳定:
寒暑假长,社会尊重高,还有各种津贴和绩效。
可真等到自己在一线干上几年,就会发现工资条上的一些补贴怎么看怎么别扭。
表面上看似有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绩效工资,其实不少老师心里都明白:
这三项里,水分和无奈太多,被大家调侃为三大假工资。
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这三块工资,为啥成为了老师们的心结。
01 | 古董级的教龄津贴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教龄津贴是和工作年限挂钩的,
按理说教龄越长,收入就应该有所增加。
可现实是,标准几十年没变,仍然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3元、5元、7元、10元封顶。
要知道,1980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才60多块,10元津贴还是挺实在的。
可到了今天,社会平均工资早就涨了上百倍,
老师们的工资也大多在几千了,这点教龄补贴基本没什么变化。
很多老师笑称,这津贴就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一个月发不发几块钱都没人留意,但它就那么静静躺在工资条上,提醒你:
三十多年了,它还是那个数。
02 | 班主任津贴:做得多拿得少
老师不好当,班主任更难当,这句话绝不是空话。
班主任要管学生的学习、纪律、心理,甚至还得充当临时家长,
一遇到学生的各种突发情况,总得第一个冲上去。
可这么辛苦的工作,津贴却少得可怜。
很多地方一个学期才几百块钱,算下来一个月可能就几十块。
甚至还有学校干脆就没有班主任津贴。
更让人无奈的是,你要是说两句抱怨,常常会有人扣帽子:
当老师就得有奉献精神,不能总盯着钱看。
可说实话,这份津贴和班主任的付出压根不在一个量级。
很多老师宁愿专心上课,也不想接这个高风险、低回报的差事。
03 | 绩效工资:自己的钱考核自己
绩效工资原本的目的,是激励老师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可实际执行中,却成了一种变相的扣款制度。
不少地方的做法是:
把老师本来应得的工资里拿出30%,暂时扣下,等到年底再根据考核发。
听起来是奖励,其实就是用自己的钱考核自己。
有位网友说得更直接:
“最恶心的不是拿自己的钱考核自己,而是拿去奖励别人!”
这句话戳中了很多老师的心声。
因为这笔钱并不是额外奖励,而是工资里硬生生拆出来的一部分。
如果考核结果不理想,这部分工资就发不全,
老师到手的钱比账面工资还低。
这样的制度不仅没有正向激励,反而让同事之间容易内卷,大家小心翼翼生怕被扣钱。
结果呢?本来是奖励的绩效,变成了让人忧心忡忡的考核。
04 | 为什么总觉得工资没涨?
这些年,政策文件里常会出现一句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
可问题是,这里的算法多是财政拨款除以总人数,算出来的平均值。
公务员和教师的结构本来就差异很大,
平均数看上去没问题,落到个人身上就很难说了。
于是,很多老师感叹:
文件里看似工资不低,但自己每个月到手的钱并没有太大变化。
尤其是基层老师,辛苦干一年,还要跟这三大假工资较劲,心里当然有落差。
说到底,老师们的诉求其实很简单:
教龄津贴,能不能与时俱进,体现资历的真正价值?
班主任津贴,能不能合理提高,让付出和回报对得上?
绩效工资,能不能从拆分工资变为真正的额外奖励?
只有这些问题真正得到改善,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会提升,
大家才会更愿意把心思用在教学本身。
否则,表面上的光鲜,掩盖不住现实的尴尬。
教育离不开老师,老师也要生活,老师也要合理的待遇。
尊师重教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要体现在工资条上实实在在的数字。
毕竟,只有让老师安心,教育才能安心。
老师们,你怎么看待这三大假工资?
你们学校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股票配资资讯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