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30 日,广州红房子社工服务中心的讣告像一片落叶,轻轻飘落在网络上:"知名演员巨缘圣于 6 月 29 日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 44 岁。" 这行字让很多人愣住了 —— 这个名字不算家喻户晓,却在某个领域里,像盏长明灯,默默亮了许多年。
一、讣告背后的故事:那个演志愿者的演员,真成了志愿者
红房子服务中心的讣告里,没提她演过多少电视剧,没说她拿过什么奖,只着重写了一句:"感谢她多年来为安宁疗护事业的付出,天堂也有她的舞台。" 这或许是对巨缘圣最好的注解 —— 比起 "演员" 这个身份,她更在意的,是 "生命关怀志愿者" 这重身份。
她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 2024 年 11 月,发的是电影《生命的感叹号》的获奖现场。视频里,43 岁的巨缘圣穿着简单的白色连衣裙,手里举着澳门国际电影节公益片奖杯,笑得有点腼腆:"这个奖不属于我,属于所有为生命尊严努力的人。" 这部被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认证为 "国内首部安宁疗护主题电影" 的作品,成了她留给世界的最后注脚。
展开剩余88%电影里,她演一位生命关怀志愿者,有场戏是给临终老人读信。镜头里,她的声音放得很轻,像怕惊扰了时光:"您看窗外的玉兰花,今年开得比去年好......" 后来这段台词成了她的 "经典",有志愿者说:"每次给老人读信,我都会想起她的语气。" 谁能想到,戏外的她,真的把这场景重复了无数次 —— 去病房陪老人聊天,帮家属疏导情绪,甚至在自己最后住院时,还惦记着 "八月的安宁病房活动能不能参加"。
红房子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忆,2023 年巨缘圣刚受聘当安宁疗护推广志愿者时,像个 "新兵蛋子",拿着笔记本到处请教:"怎么跟老人开口说病情?"" 家属哭的时候,我该递纸巾还是默默陪着?"她会把每次探访的细节记下来,在" 老人说想喝梨汤 " 后面画个星星,第二天真的提着保温桶去医院。
"她从不用 ' 明星 ' 身份搞特殊。" 有护士记得,有次巨缘圣来病房,正赶上老人呕吐,她想都没想就拿起毛巾帮忙擦拭,动作比家属还熟练。后来才知道,那天她自己发着低烧,却坚持陪完三位老人,离开时衣服后背全湿透了。
二、从荧幕到病房:一个演员的 "转型" 之路
(一)那些年演过的配角:在不显眼的位置,认真发光
巨缘圣的微博资料里写着 "2001 年进入演艺圈",算下来,她在这行摸爬滚打了 23 年。早期的她,像很多追梦的演员一样,在各种剧里演着不起眼的角色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里的护士,《暖茶》里的接线员,甚至在某部古装剧里,演个只有一句台词的小丫鬟。
有次采访,她被问到 "总演配角会不会不甘心",她笑着说:"配角怎么了?《红楼梦》里的平儿,不也让人记了几十年?" 这话不是客套,翻看她早年的作品,会发现每个小角色都有 "小心思":护士给病人打针时,会轻轻吹一下针口;接线员挂电话前,会停顿半秒再说 "再见"。这些细节,像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不显眼,却透着认真。
直到 40 岁,她才凭《杀死老炮儿》里的女警角色拿了个小奖项。领奖台上,她捧着奖杯说:"40 岁获奖,挺好,说明我还能再演 40 年。" 台下有人笑,她也笑,眼里的光却很亮。只是那时的她,大概已经悄悄规划了另一条路 —— 从 2022 年开始,她接的角色都与公益相关,有流浪动物救助站的义工,有乡村支教老师,仿佛在为 "转型" 做准备。
2024 年拍《生命的感叹号》时,她推掉了两部能赚 "快钱" 的商业剧。导演劝她 "好歹留条退路",她却说:"这戏比钱重要。" 剧组条件简陋,她住的酒店连空调都不太好使,却每天第一个到现场,帮着布置病房场景,给演病人的老演员捏肩捶背。老戏骨孙桂田说:"这姑娘眼里没 ' 明星架子 ',只有 ' 角色 '。"
(二)从 "演" 到 "做":把公益当成 "终身角色"
接触安宁疗护,对巨缘圣来说像场 "意外"。2022 年,她去医院探望生病的亲戚,在走廊里看到穿蓝马甲的志愿者陪老人说话,"那种安静的力量,比任何剧本都打动我"。后来她主动联系红房子服务中心,从 "体验生活" 变成了 "常驻志愿者"。
她的微博里,藏着这段转型的痕迹。2024 年上半年,她晒过和病人一起画画的照片 —— 老人手抖得厉害,她就握着老人的手一起画;发过教老人用手机的视频,耐心得像教孩子说话:"您看,点这个绿箭头,就能发语音了。" 这些内容没有华丽的文案,最多配句 "今天很充实",却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量。
有次她组织安宁疗护讲座,特意请了电影里的 "搭档" 石小满老师。这位演过《小铃铛》的老演员在台上说:"巨缘圣劝我来演这戏时,说 ' 咱们得让更多人知道,生命最后一程可以走得有尊严 '。" 台下坐着的有医生、护士、志愿者,还有普通观众,有人是被 "明星" 吸引来的,离开时却记住了 "安宁疗护" 四个字。
她的微信聊天记录里,最后一条是发给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只有一句话:"活动方案我看了,没问题,我这边...... 应该能赶上。" 发消息的时间是 6 月 25 日,离她去世只有 4 天。那时的她,已经住进了医院,却还在为 "别人的事" 操心。
三、44 年的人生:东北姑娘的 "硬核" 与温柔
巨缘圣的老家在东北,父母早年离异,她从小跟着奶奶长大。采访里,她很少提家庭,只说 "奶奶教会我 ' 要热乎待人 '"。这种 "热乎",藏在她的待人接物里 —— 剧组的场工说,她会记得每个人的名字;志愿者说,她总把 "谢谢" 挂在嘴边;就连住院时,护士进来查房,她都会挣扎着坐起来说 "麻烦你了"。
她的朋友圈里,有一半内容是关于 "奶奶"。"今天包了酸菜饺子,想起奶奶的味道","看到菜市场的冻梨,突然想她了"。有次去东北老家拍戏,她特意回了趟老房子,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斑驳的墙上挂着奶奶的遗像,旁边贴着她小时候得的 "三好学生" 奖状。配文只有两个字:"心安。"
同事们说她是 "硬核东北姑娘",体现在对自己的 "狠" 上 —— 拍公益短片《流浪的家》时,为了演好救助站义工,她跟着真义工凌晨三点去街头喂流浪猫狗,零下十几度的天,手冻得通红也不吭声;有次去山区拍支教题材,山路不好走,她摔了一跤,膝盖磕出血,笑着说 "没事,贴个创可贴就行",照样给孩子们上课。
但她的温柔也藏不住。有张流传出来的照片里,她蹲在病房地上,教老人用手机拍窗外的树,阳光落在两人身上,像层薄纱。老人的手搭在她手上,动作慢慢的,她就陪着慢慢等,一点也不着急。这场景让人想起她演的志愿者角色,原来最好的演技,是把生活过成了戏的样子。
四、未曾谢幕的舞台:那些被她点亮过的生命
巨缘圣去世那天,北京气温 38 度,热得让人发慌。家属说,她走得很平静,床头放着《生命的感叹号》的剧本,书页上有她用红笔圈的句子:"生命不是数字,是记忆。"
红房子公众号转载讣告时,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她穿着志愿者马甲在病房的工作照,另一张是《生命的感叹号》的剧照。评论区里,有太多 "被她温暖过的人"——
"2024 年春天,我妈临终前,是她来陪聊了一下午。我妈说 ' 这姑娘说话像小棉袄 ',现在我妈走了,她也去了......"
"去年参加安宁疗护讲座,她教我们 ' 给老人读信要弯着腰 ',说 ' 这样老人不用抬头看你 ',细节里全是温柔。"
"我是《杀死老炮儿》的粉丝,后来知道她做公益,也跟着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现在她走了,我会把她的那份也做下去。"
有志愿者翻出她以前组织讲座的视频,43 岁的她站在台上,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头发扎成马尾,像个普通的老师:"安宁疗护不是 ' 放弃 ',是让每个生命都能体面告别。就像花儿谢了,不是结束,是把养分还给土壤......" 台下有人在记笔记,有人在擦眼泪,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身上,像镀了层金边。
她生前拍的最后一部关于流浪动物救助的短片还没上映,同事说会 "想办法完成后期",因为 "这是她的心愿"。或许这部没来得及和观众见面的作品,会像她的人生一样 —— 没有轰轰烈烈,却在某个角落,悄悄温暖过世界。
五、落幕与开场:她让我们重新思考 "生命"
巨缘圣的故事,像部 "慢热" 的电影,前半段平平淡淡,后半段却后劲十足。有人说 "她没演过什么大角色,不算 ' 成功演员 '",可那些被她陪伴过的老人,被她带动起来的志愿者,被她的电影触动的观众,都知道她的 "成功"—— 不是活在聚光灯下,而是活在别人的记忆里。
她的微博停更在 2024 年下半年,最后几条内容里,有张和病人一起画的画:蓝色的天空下,有栋小房子,门口站着两个小人。配文写着:"老人说,这是他和老伴年轻时住过的地方。" 现在再看这张画,突然明白她为什么执着于 "安宁疗护"—— 她想帮每个生命,都留住最珍贵的记忆。
红房子服务中心说,会把她的志愿者笔记整理出来,做成 "培训手册",让更多人知道 "如何温柔对待生命最后一程"。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纪念 —— 她没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把 "温柔" 变成了可以传递的技能。
44 岁的巨缘圣走了,但她演的那场关于 "生命" 的大戏,还在继续。那些被她影响的人,那些接过她接力棒的志愿者,那些因为她开始关注安宁疗护的观众,都是这场戏的新演员。就像她在电影里说的那句台词:"结束不是终点,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巨缘圣用 44 年的人生告诉我们:能被记住的,从来不是你站得多高,而是你温暖过多少人;能被传承的,从来不是你的名气,而是你留下的善意。
天堂有了新的 "志愿者",而人间,会带着她的那份温柔,继续好好生活。这或许就是对她最好的告慰。
发布于:江西省股票配资资讯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